
現在復興儒家文化最關鍵
“當我們的物質生活基本滿足之后,拿什么喂養我們的心靈?”這個問題也許正困擾著你吧?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省圖書館和本報協辦的哲學社會科學普及系列講座,昨日進行春節前最后一講,吉林省孔子學會、吉林省語言學會副秘書長金海峰告訴大家,毫無疑問是我們的儒家文化,但是怎么傳承呢?
儒家文化曾遭3次大劫
金海峰說,只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傳承”而不侈談“現代轉化”,因為要復興儒學的前提首先是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承。儒家文化在歷史上經歷過3次大劫難:秦始皇焚書坑儒謂之一劫,但經漢近百年恢復,典籍得以流傳;五四時期大規模的批判,雖批判者均為國學大家,但此仍為二劫;對當代人傳統文化傳承影響最厲害的當數第三劫,即“文革”對傳統文化的非理性踐踏。這三劫讓當代人特別是“文革”以后的幾代對傳統文化精神已經很模糊了,現在要復興文化回歸最關鍵。對儒學文化的精神的主體表現,金海峰說可以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概括。
理論研究與百姓需求脫節
“去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56周年,長春文廟祭孔,發出600份請帖,樂觀估計能來1000人。”講堂上,金海峰用一個例子來闡述百姓到底需不需要儒學文化精神食糧,“但是當天我從文廟大殿往外一看,頭里‘嗡’的一聲,那天的人一直排到亞泰大街上,統計說有10萬之多。”“文廟現象”說明了一個問題:百姓對傳統文化有旺盛需求,但無處獲取,只有一個文廟小院能暫寄渴求。但現在理論研究與百姓需求脫節,哪些是百姓真正需求的?金海峰說,能把那些游離于百姓生活中的理論拿出來,才能實現文化傳承。而這些都保存于四書五經中,沒有比從史中汲取東西來得更快、更明確、更強烈。
打破“恐古”心理
不少人都對儒家文化有深深渴望,但想起“古文”就望而卻步了。金海峰說,傳承“儒家文化”可分三步:打破“恐古”心理,首先要誦經。其實經史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學,不要以為是浩如煙海的東西,只要硬著頭皮鉆進去,讀下來用不了多少時間。《大學》兒童只需10分鐘,《中庸》、《老子》半小時,就是《孟子》三個多小時也讀完了。誦經后就是解經,實現與古人的精神對接,讀古人書要知古人心,其實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與現代都是相同的。最后一個就是營造文化環境,這需要全社會和國家利用各種條件盡可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加大中小學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比例。
溫馨提醒
春節后講堂繼續開講
從去年9月24日人文大講堂已經免費開講14講,今年春節前第一批講座昨日圓滿結束。省社科聯王立明說,春節之后大講堂仍將繼續,而且形式上將有所改進,另外系列講座還向讀者征詢名字,確定名字后力圖形成一個品牌。
- 上一篇:儒家思想中的倫理與道德關系
- 下一篇:孝道教化:用孝感化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