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詩詞大會上的北大才女陳更: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1月29日至2月7日,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科教頻道播出。本季詩詞大會延續了“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宗旨,采用第一季百人團對戰的賽制,同時又增加了“飛花令”升級必答題。在第一季憑借出色表現而被大家熟知的北京大學機器人女博士陳更再次登上央視舞臺并成為擂主,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多次與陳更同臺比拼的河北大學國學教育中心導師、保定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新博士這樣評價她,“通過幾次親身比拼,感覺到陳更詩詞及國學知識儲備量非常充足,并且具有理科生特有的邏輯思維,場上引用詩詞名句靈活機智,恰到好處地表達詩詞意境內涵。臺風鎮定,落落大方。”
質疑聲中享受“讀書式”參賽
干練的麻花辮,清新的民國學生裝,這是她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尤其是第二季她在“守擂”環節與復旦附中武亦姝的激烈比拼,讓她成為了觀眾口中“從函數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風花雪月的詩詞女神”。
節目讓她迅速走紅的同時,網上也有了許多質疑的聲音,因為她的“心直口快”經常會搶答出錯,于是就有人在網上借題發揮說她求勝心切,急躁冒失。“當時我就是覺得這樣玩游戲更好玩兒,心里既然有想法,雖不能完全確定,但大可以說出來,讓觀眾看看他們是不是與我想到一塊去了。”
面對一些批評的聲音她沒有去回擊解釋,“人生難得放肆,比賽只是一場游戲而已,若是像對待至關重要的大事一樣沉穩嚴謹,那就沒意思了。我是在用讀書的方式參加這些文化節目。”相較于最終的結果,陳更更愿意享受“耳聽之而為聲”的嘉賓講解和“目遇之而成色”的題目,除此之外,她的內心早已波瀾不驚。
第二次參加詩詞大會,陳更顯得非常平靜。她說第一季覺得自己太出風頭了,話太多,第二季就想安安靜靜答題,踏踏實實聽講,不太想過多地分析題目,因為她非常期待嘉賓的講評。
“詩詞女神”背后的學霸光環
2013年,陳更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在人才濟濟的北大校園里,像是一滴水落入了未名湖,她從不奢求自己能在湖心激起一朵深深的漣漪,“從進入燕園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了要不斷成為更美好的自己,同時不失為自己”。她是無數優秀的燕園學子之一,同樣也被別人的優秀感染著。
大學期間,她躬耕書田,雖曾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陜西衛視《詩詞王中王》等諸多詩詞節目中表現出色,但面對記者的采訪時陳更還是謙虛地說,自己的專業是機器人,“玩兒”詩詞自己還是外行。
“國家獎學金”“菲尼克斯獎學金”,北京大學“忠孝振興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等,她獲得了太多讓人羨慕的獎項。擔任學生干部的她也曾多次獲得榮獲表彰。揭開“詩詞女神”的神秘面紗,她的“學霸光環”依舊光彩。“成績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光鮮的背后是許多不為人知的挑燈夜讀。”
詩詞是生活的間隙,讓興趣生根發芽
“我希望能有一些生活的空隙,讓我的業余愛好能繼續生根發芽,這個愛好就是詩詞”。陳更說,當初參加電視節目讓她重新燃起了對古典文學的熱情,可她從沒有系統地去研究古詩詞,也不會刻意地背誦詩句,讓愛好變成累贅,詩詞歌賦于她一杯瓊漿玉液,讓單調的生活多了幾分愜意。
正如她所說的那樣,生活的“間隙”被詩意點綴,陳更電腦中的各類文件夾也根據文件屬性被她以詩詞名句命名。“我的手機備份文件夾名叫‘過盡曉鶯啼處’,出自小晏一首寫情人送別的小令《清平樂》,這句詞的感覺很像過往的那些美好日子,有飛珠濺玉曉鶯啼過的回憶。我自己平時寫的文學隨筆,放在‘梨花滿地不開門’里,因為寫作是孤寂的過程。”
她把愛聽的音樂放在“如夢令”里,取宋詞詞牌如夢的意境,把照片放在“聲聲瀉盡江波綠”里,讓一張紙照片拼出五光十色的生活。她拿出手機,每一頁桌面只有四個APP圖標,她說這樣讓手機屏幕映入眼簾時總是干凈清爽的極簡畫面。“其實有時也是隨手敲的,沒有去冥思苦想過,只想讓目遇之而有美感”。
由詩詞追尋古人詩意的人生哲學
人生自有詩意,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中,主持人董卿曾向三位嘉賓提問何為詩意的生活?那些節目中提到的耳熟能詳的名篇,膾炙人口的名句重新喚起了全民對于詩意生活的思考,喚醒了中華民族血脈中深藏的文化基因。
“理工背景的學生為什么會喜歡詩詞”是陳更走紅后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她回答說,“詩歌與其他學問不同的一點是,它與技能無關,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動,讓人覺得心不死。一字一詞里見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現大千世界”。
陳更說,她喜歡詩詞里的纖細入微,極敏感的感官,就像“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她喜歡詩詞里特別執著,特別倔強的堅持,就像“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很熱血,很凄美;她喜歡詩詞里一種夢囈般的迷幻感,就像“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而這些都是其他文學形式沒法表現的。
近日,中國詩詞大會推出的為自己定制專屬詩句的H5在朋友圈刷屏,“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是陳更為自己選的兩句詩,她解釋道:“我一直很努力,所以我感激來時的路,感激過去的自己,也會繼續努力,讓未來的路處處如翠微般蔚然。”
“專屬訂制詩句”的刷屏再次說明,詩詞這一古老的文學表現形式在當下并未落伍。陳更說,當一個孩子看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涌出一股熱流,從而決定發奮讀書,報效祖國;而當看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時,會相信愛情能永恒,從而做一個專情的人;當看到“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時會懂得原諒,懂得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她的心里裝滿了詩句,也裝滿了詩意的思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一君)
編輯: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