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子監大講堂第157講:通州歷史·漕運·運河文化
2017年4月8日,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57講在東城社區學院4樓報告廳開講。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陳喜波作題為“通州歷史·漕運·運河文化”的專題講座。
陳喜波從大運河文化帶講起,向聽眾展示了北京運河文化帶示意圖,將通州運河文化置于北京的歷史發展變遷和通州的區位優勢之下分析,指出通州是扼守京城東大門的要塞,也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在中國漕運史上占據重要位置。
接著,陳喜波結合大量史料,講述了通州建制沿革和通州的建城史,他將通州的發展史分為三個階段,即始于公元前195年的邊鎮屬縣時代、始于公元1151年的畿輔重鎮時代和進入21世紀后的城市副中心時代。他講道,伴隨著通州城的變遷,為了便利貿易運輸,歷代帝王都大力發展內河運輸,通州的漕運拉開了序幕。隨著漕運的發展,通州城池自明初以來也日益擴展和完善,通州在明清500余年中一直享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盛名。陳喜波通過研究明清兩代文人和朝鮮、英國等使臣對通州城的記載,向學員們描繪了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沿岸漕運繁華的景象。
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講座中,陳喜波介紹了通州的運河文化以及遺存的為數不多的景觀,他主要講述了北運河沿線的運河文化遺產,包括古河道、閘壩、堤防、碼頭、倉廠、村鎮、寺廟、橋梁、地名和風俗等。他指出,由于近代政府對運河文化的不重視,導致大部分的遺址沒有得以保存,需要社會和政府的共同關注。
講座的最后,陳喜波簡單地介紹了通州的地方文化和通州與外界的關系。講座結束后,部分學員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與主講人進行了討論交流。
編輯:江南
在線報名(提交表單后我們將及時聯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