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暨《東方文化集成》二十年學術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由《東方文化集成》編委會、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主辦的“東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暨《東方文化集成》二十年學術研討會”于2018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學民主樓會議室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東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東方文化與一帶一路”,以及《東方文化集成》大型學術叢書二十年來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上世紀90年代,季羨林先生坐八望九之年,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廣博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為基礎,深入地研究了世界上各大文化的發展狀況,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東方文化將引領世界文化”的論斷。1993年,季羨林先生倡導并親自主持《東方文化集成》大型學術叢書的編纂,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第一批專著。經過編委會二十年多來艱苦卓絕的努力,現在已出版近200部高水平東方學研究的學術論著,獲得了海內外的廣泛好評。據不完全統計,已出版的專著,已有近三分之一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項,有的還獲得了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部分作品將有望成為傳世之作。《集成》被許多國家圖書館收藏,多部專著被國內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指定為教材和必讀參考書。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昆侖出版社副總編張良村,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王建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寧琦教授,北京大學出版社外語部主任張冰教授,《集成》編輯部主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張玉安教授等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唐孟生教授主持開幕式。

研討會現場
張玉安代表《集成》編輯部首先致辭,他對《集成》二十年來風風雨雨、披荊斬棘的出版過程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整體回顧,對在季先生的帶領下無私付出的各分編編委們,對潛心研究的作者們,以及對于《集成》的出版給予大力支持的昆侖出版社、北大出版社等出版社代表和給予關心支持的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了感謝。
寧琦代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對《集成》大型學術叢書出版二十年表示祝賀,高度評價《集成》是中國東方文化研究之集大成,也是中國東方學成果之集大成,展現了中國東方學者的重要成果,代表了當代中國東方學的研究水平,對于中國東方學學科建設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寧琦特別表示,今后外國語學院還將進一步發揮專業多、學科全、東方學與西學并存的資源優勢,加大對東方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共同努力,使以季先生為代表的北大東方學學術思想和學術主張不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王建肯定了《集成》對中國東方學學科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希望“集成人”能繼續傳承并發揚季先生的遺志,讓《集成》這棵大樹不斷成長為國際東方學研究中的參天大樹。
昆侖出版社副總編張良村盛贊季先生創辦《集成》是舉起了一面文化自信的大旗,指向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指出正是季老創辦《集成》的這種大理念、大格局和大考量,吸引昆侖出版社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來,前后出版了136種《集成》專著。
張冰高度評價《集成》的出版是一項具有基礎性、開拓性、前瞻性和時代意義的重大舉措,并代表北大出版社社長對《集成》編委會表示祝賀。
王博代表北京大學向《集成》叢書的創始主編季羨林先生表達了敬意,對《集成》編委和作者以及出版社的支持表示了感謝,他指出《集成》叢書本身就代表了知識與學術,人才與教育的傳承,這也呼應契合了“大學”在人類歷史演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他表示北京大學將繼續支持《集成》叢書的出版,祝愿《集成》生生不息。
大會宣讀了深圳大學郁龍余教授和中山大學于定邦教授發來的賀信。
在《集成》二十年的出版歷程中,老一輩的“繼承人”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專家們紛紛表達了對《集成》成績的肯定和對未來發展的殷殷期待。北京大學東語系原系主任陳嘉厚教授建議在堅持《集成》創辦宗旨的同時,為了更好地順應東方文化復興的大好形勢,適當調整《集成》運作模式,加大“中華文化編”的出版比重,并增加有關中國當代復興論著的撰寫與出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仲躋昆教授評價《集成》文庫在東方學學術領域的地位堪比“太學”,而《集成》叢書所凝聚體現的中國東方學研究成果則將千秋萬代、永葆青春。天津師范大學的孟昭毅教授指出《集成》體現了以季羨林先生為代表的幾代中國東方學學人的學術傳承,奠定了我國東方學研究的根基,搭建了東方學研究和討論的重要平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東方學人才,確保了中國學者在世界東方學領域的話語權。他認為《集成》將成為21世紀“東學西漸”的指向標,不僅順應了“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文精神,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東方的參照系。新華社高級編輯詹德雄從當前的國際形勢出發,高度評價了當年季羨林創辦《集成》所體現的前瞻性和跨時代的眼光,指出了季羨林東方學術觀念的偉大之處。清華大學王中忱教授認為《集成》已經是聳立在當代東方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座里程碑,他在緬懷以葉渭渠先生和唐月梅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集成人”的人品和學風的同時,希望能夠以此激勵后來的學人們繼續砥礪前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寶生研究員感慨從18、19世紀至今,在國際東方學研究歷史上像《集成》這樣累計出版近兩百本東方學研究高水平學術著作的大型學術叢書極為罕見,《集成》為中國當代東方學研究隊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希望《集成》能夠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趙國忠研究員回顧了季羨林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一具有劃時代前瞻性觀點的背景和過程,指出《集成》是季先生晚年全力主持推動的一項重要事業,希望年輕一輩的編委們能夠繼續將這個事業推向前進。北京大學俄語系李明濱教授盛贊《集成》在季羨林的帶領下,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為中國東方學研究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他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對我國東方學研究的學術發展史進行梳理和整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殿英教授代表老一代的編委們感慨二十年時間彈指一揮間,不容易,好辛苦,但也很欣慰。他由衷感謝老一代編委為《集成》嘔心瀝血地付出,希望《集成》今后能繼續高舉季羨林先生這面旗幟,繼續為弘揚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做出貢獻。北京大學國學院教授袁行霈先生因故無法出席本次紀念活動,張殿英教授轉達了袁行霈對《集成》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所給予的高度肯定。《集成》十年的時候袁行霈專門寫過紀念文章,這一次他又欣然提筆,為《集成二十年》紀念文集題寫了書名。

與會代表合影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教授代表會議主辦方進行總結。他表示在季羨林先生的號召和帶領之下,一切從零開始,經過三代學人孜孜不倦地努力,才有了《集成》今天的成就。今后,希望新一代學人能夠繼承老一輩“集成人”的精神,把弘揚東方文化的事業傳承下去;希望《集成》的發展能進一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密切配合北大目前開展的區域國別研究,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作出貢獻;也希望學校和有關部門能對《集成》的發展予以更加積極的支持與扶持。(《東方文化集成》編輯部)
攝影:陳崗龍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