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堂”講學計劃】諾貝尓化學獎獲得者斯特凡·瓦爾特·赫爾來北大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斯特凡·瓦爾特·赫爾(Stefan Walter Hell)教授于2018年8月9日訪問北京大學,并發表了以“光學衍射極限探秘(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Resolution Revolution)”為主題的講座。活動由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主辦,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斯特凡·瓦爾特·赫爾于2014年因研制“超分辨熒光顯微鏡”,與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曾于1991年至1993年在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于1993年至1996年在芬蘭圖爾庫大學物理系從事研究工作。同時在1993年至1994年半年間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訪問科學家,并在芬蘭工作期間,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發明了STED顯微鏡。

斯特凡·瓦爾特·赫爾教授北大演講現場
8月9日下午1點,斯特凡·瓦爾特·赫爾講座“光學衍射極限探秘(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Resolution Revolution)”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講座由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謝曉亮主持。演講開始前,謝曉亮教授向在座的師生介紹了赫爾教授的學術成就和研究經歷,特別強調了赫爾教授研究工作的原創性。在稍后的報告中,斯特凡·瓦爾特·赫爾教授介紹了突破衍射極限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并展示了超高分辨率視野下精彩紛呈的細胞精細結構與過程。超分辨顯微技術作為一種新穎的技術,突破光學衍射極限,把傳統成像分辨率提高了10-20倍,成為研究細胞結構的利器。該技術在2006年被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評為年度十大技術進展,被生物醫學方法學領域最好的期刊《自然方法學》評為2008年度方法。在《自然方法學》十周年特刊評出的十大技術中,超分辨成像和單分子成像技術都榜上有名。赫爾教授重點介紹了他在獲獎后的最新研究工作,特別是新發明的MINFLUX超分辨成像技術,巧妙地利用了照明光斑的強度調制下熒光探針發光強度的變化,對熒光探針進行高精度定位,實現了1nm的空間分辨能力,該技術的出現,使得研究人員將有可能在生物樣本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復合物的組成、結構及構象變化等,因此將成為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技術。提問環節中,赫爾講座就超分辨成像、熒光顯微成像等技術問題逐一進行了解答,同時和在座師生分享了如何創造性地思考和提出問題,以及如何堅持不懈實現自己的想法。赫爾教授的講座不僅有大量的北大師生前來聆聽,還吸引了上百位的校外師生,甚至有學生不遠千里從廣州、上海慕名而來。講座結束后,謝曉亮院士和孫育杰研究員陪同赫爾教授參觀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文/王玥)

謝曉亮院士主持,斯特凡·瓦爾特·赫爾報告現場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