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在東亞的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大召開
2018年10月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紅樓夢學會、韓國紅樓夢研究會協辦的“《紅樓夢》在東亞的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新樓B134會議室舉行。來自國內外研究《紅樓夢》的專家學者以及博士生共同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維強調,從古至今中國與東亞其他國家的交流都是非常頻繁的,特別是在文學領域里,中國的四大名著先后都被翻譯介紹到其他國家。但《紅樓夢》在東亞的傳播在國內卻鮮有人關注,此次會議是對海外紅學研究的有效補充。
韓國紅樓夢學會會長、高麗大學崔溶澈教授表示,能來北京大學開紅樓夢會議對韓國紅學會是件光榮的事情,也是難得的學習和交流機會,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胡文彬和會長張慶善給予韓國紅學會很大的幫助和支持,中韓兩國因為《紅樓夢》被緊緊拉在了一起,希望這種關系能越來越久。
張慶善指出,《紅樓夢》在東亞的傳播是個很好的研究課題。文本如何傳播到海外、海外又是如何接受文本,這些都是現今值得研究的地方。文化共同性是對人類共同生活的認知,《紅樓夢》不僅是中國的經典文學,更是世界意義上的文學經典。此次研討會聚集了中韓兩國的專家學者,可見《紅樓夢》是溝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他希望會議能更好地促進學術交流、增強雙方友誼。
研討會中,幾位特邀嘉賓根據各自的研究領域與專業方向發表了主題演講。在“《紅樓夢》在韓國的傳播與影響”版塊里,崔溶澈以“韓國《紅樓夢》的回顧與展望”作為主題,細致梳理了十九世紀韓國紅學的演變,回顧了此前的紅學研究傾向,詳細介紹了韓國紅學會成立以來所開展的活動以及學會刊物《紅樓阿里郞》,并期望未來韓國紅學能夠蓬勃發展。韓國加圖立大學韓惠京教授在題為“淺談《紅樓夢》的人文教育功能”的發言中,希望通過在本校中文系學生的教學過程中能以《紅樓夢》作為教材更好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韓國水原大學的宋真栄教授在“兩本《紅樓夢》的解說書”里以兩本解說書所呈現的內容和形式,展示了韓國紅學從重譯到潤色再到自體翻譯的發展研究歷程。韓國高麗大學的王飛燕博士在“樂善齋本《紅樓夢》之誤譯現象及其原因之一考”的演講中側重考察樂善齋本《紅樓夢》中出現的代表性誤譯現象,分析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并極力還原樂善齋本《紅樓夢》作為一個獨立作品(譯作)的真實面貌。韓國高麗大學的朱玉博士在“《紅樓夢》韓國譯本的翻譯特點研究——文化要素翻譯為例”的演講里把韓譯本中的崔-高譯本和洪尚勛譯本看作真正意義上的韓國完譯本,重點分析兩個譯本中的文化要素,繼而總結出韓國完譯本的翻譯特點。
在“《紅樓夢》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和影響”版塊里,內蒙古大學副校長額爾很巴雅爾教授在“哈斯寶與紅學研究”的發言中陳述了哈斯寶如何進入紅學視野,肯定了他的學術價值和學術貢獻,并結合現今對哈斯寶的研究提出了幾點思考。北京師范大學莎日娜教授在“19世紀卓索圖地區的《紅樓夢》閱讀”的發言里,以《紅樓夢》跨語際閱讀傳播較早的區域——內蒙古卓索圖地區為例,詳細介紹了在接受《紅樓夢》的思想主旨和漢語“小說”的文體意識后,本民族作家用蒙古語進行翻譯改編和創作,極大促進了本民族文學和文論的發展。內蒙古大學博士研究生株娜在“哈斯寶與金圣嘆人生觀比較——以‘消遣方式’為例”的發言里,通過對哈斯寶《<新譯紅樓夢>序》和金圣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序》進行比較分析,闡釋了哈斯寶與金圣嘆在文學上的聯系與人生觀的異同。
在“《紅樓夢》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版塊里,北京大學翁家慧副教授以“《紅樓夢》在日本的譯介與接受之肇始 ——以《宿魂鏡》對《風月寶鑒辭》的仿寫為例”為題,指出從《紅樓夢》在日本的譯介和接受的歷史可以看出日本作家受到了《紅樓夢》的影響,從而創作出有日本本土特征的小說。
胡文彬及其他學者在每場演講后進行了點評。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趙建忠教授主持了閉幕式,韓惠京和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陳崗龍教授分別作了總結發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孫偉科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段江麗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曹立波教授等參會。會議由陳崗龍主持。
本次“《紅樓夢》在東亞的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匯聚了國內外頂尖的紅學專家齊聚北京大學,集中展示了當前紅學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次會議的舉行為《紅樓夢》的影響傳播開辟一個新的研究空間,為紅學的海外譯介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績奠定了基礎。(文/劉名揚 圖/徐馳)
編輯: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