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舉辦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
2017年12月20日上午,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承辦的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開幕。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劉結一,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安鈺峰等領導與嘉賓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主持。
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的舉辦得到了國臺辦、文化部、教育部和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的大力支持和協助。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思想界、文化藝術界、宗教界、教育界、新聞界包括樓宇烈、錢乘旦、鄧小南、楊渡、龐建國、謝大寧、林富男、許世銓、余克禮、郭震遠、洪長有、郭偉峰等在內的近20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收到論文90余篇。
論壇現場
許嘉璐首先致辭。他表示,兩岸人民尤其是青年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漸擴大和加深,這是朝著兩岸和平、共同繁榮、祖國統一、中華復興宏偉目標前進的景象。他說道,自己曾組織和參與兩岸學界政界青年文化交流與體驗活動,目睹很多兩岸青年在交流活動分別后難舍難分,并始終保持聯系,他表示,將兩岸青年牢牢牽在一起的是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對自己的信心,也是對生活的熱愛。近年來,兩岸有識之士和民間組織不斷搭建很多促進兩岸交流的平臺。他希望讓更多人切實全面領會中國共產黨發出的“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的強音。臺灣需要一批真正以臺灣民生為重、以臺灣人民永續福祉為命的政治力量挺身而出。
許嘉璐致辭
劉結一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和根脈,孕育著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原動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是維系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本屆論壇以“推動文化創新 構筑中國精神”為主題恰當其時,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文化界人士在弘揚創新中華文化傳承、構筑民族精神上的共識。兩岸文化交流綿延不斷,近年來更是蓬勃發展,對促進中華文化傳承、增進兩岸同胞情感與認同、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他對新時代兩岸文化交流與發展提出幾點希望:一是傳承創新,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增添動力,共同深化兩岸文化事業、文創產業合作;三是同擔大義,共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劉結一致辭
汪毅夫在致辭中說,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兩岸同胞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應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共同擔當起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作為臺灣同胞在大陸的人民團體,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長期致力于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與共識,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近年來主辦或參與主辦多項文化活動服務兩岸同胞,今后將繼續為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作出新的貢獻。
汪毅夫致辭
安鈺峰在致辭中說道,中華文化論壇作為兩岸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的平臺對于兩岸關系發展以及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增進了解和理解、消除偏見和誤解。習總書記曾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發展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和弘揚。
長期以來,北京大學始終致力于推動海峽兩岸的學術文化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北大已與17所臺灣地區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并與其中7所大學建立了常規的學生交換項目。北京大學也是最早面向臺灣地區招生的大陸高校。在此基礎上開展的一系列學術交流論壇與會議一方面促進了北京大學在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與發展,推動了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另一方面也經由北京大學獨特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加強了同臺灣社會各界的廣泛聯系和交流。
安鈺峰致辭
已經舉辦兩屆的中華文化論壇取得了巨大成功,對于提倡和擴大兩岸關系正能量,發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本屆論壇的舉行適逢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后、北大第十三次黨代會剛剛結束之際,要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承擔新使命、開啟新征程。他希望在本屆論壇上大家獻計獻策,貢獻智慧,準確研判兩岸文化交流的前景和問題,提供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路徑和方法,取得豐碩而重大的成果,為推動中華文化建設,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開幕式結束后與會人員集體合影,隨后進入大會主旨演講環節。
20日上午進行了大會主旨演講環節的第一部分,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小南主持。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錢乘旦教授分別發言。
樓宇烈作了題為“中華文化中的親情文化”的主旨演講。樓宇烈引用王弼對孝的詮釋——“自然親愛為孝”解釋道,孝并非人為構建而是自然關系的體現。中國文化對生命的認識可以用“火盡薪傳”來說明,中華文化的生命觀認為,生命是代代相傳、內在的血緣聯系,每個生命的內在聯系構建了親情文化。而當把親情文化推展開來便形成“親親、仁民、愛物”“推己及人”“民胞物與”的中國人的哲學觀,這對今天構建世界共生共存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共同的價值觀是兩岸“同胞”作為“一母所生”的中華子孫,在親情文化上可以做到文化認同的基礎。今天我們需要重新發掘繼承發揚中華文化中的親情文化,這是中國獨有的生命觀。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無數華僑回到自己的家鄉貢獻力量,這種世界獨有的現象離不開中國人家人、家鄉、葉落歸根的親情文化觀的傳承。他認為,今天中國創新發展之路上應當重新思考并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這也是增強兩岸血脈聯系的文化共識,每個人都有責任義務維護、繼承、發展這樣的文化,樹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
樓宇烈作主旨演講
錢乘旦作了題為“文明的多樣性與人類共同的未來”的主旨演講。演講中,他勾勒了人類各主要文明的起源、文明現狀的多元狀態、文明多樣的演進路徑。他認為,文明的延續離不開以國家為形式的政治載體和以意識形態為形式的精神載體。軸心時代各大文明的偉大的思想家創立的政治組織形式與思想一直貫穿到人類發展的今天。中華文明在這兩方面都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近代西方的高速發展使得西方中心論出現,普世主義價值觀抬頭,這種否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價值觀禁不起歷史的檢驗。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回歸文明多樣性這種文明的本來面貌趨勢明顯,產生過人類古老文明的地區在20世紀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古老的文明正在復蘇并獲得新生,文明的不平等關系正在消失。他認為,文明的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文明之間關系的平等再次呈現,讓人們進一步思考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使人們更多用傳統智慧解決現代問題。現代化把我們帶入新的軸心時代,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不同的文明會共存,人類將共榮,這不僅僅是理想,也是我們的責任。進入21世紀世界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只有捍衛人類共同命運,才能創造共同的美好世界。
錢乘旦作主旨演講
中華文化論壇是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第一場大型涉臺學術和文化論壇,作為國家級論壇受到海峽兩岸和華人社會高度重視,被列入國臺辦重點交流項目。中華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則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推動中華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使命。
據論壇組織者、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教授介紹,2015年、2016年,北京大學成功舉辦兩屆中華文化論壇,盛邀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專家學者共議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今年,為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以“推動文化創新 構筑中國精神”為主題,與會學者將圍繞“中華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兩岸攜手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等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為進一步夯實文化自信、探討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為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貢獻智慧和力量。
20日下午分組討論繼續進行,21日上午舉行大會主旨演講第二部分,論壇于21日下午閉幕。此外,21日下午還將舉行金融文化分論壇。(文/新聞網記者 王巖)
攝影:劉月玲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