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70講“門閥社會及其解體:魏晉南北朝(下)”
2017年12月23日,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70講在東城社區學院開講。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葉煒教授作題為“門閥社會及其解體:魏晉南北朝(下)”的專題講座。
講座現場
本講葉煒主要講述了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304年,因為成漢與劉淵的立國,使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6年西晉亡于匈奴的劉曜后,司馬睿南遷建立東晉,南北再度分立。東晉最后于420年被劉裕篡奪,建立南朝宋,南朝開始,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后才開始,正式與南朝宋形成南北兩朝對峙。
對于這段歷史,葉煒著重介紹了南北政治大勢、東晉門閥政治與南朝皇權的復興、十六國北朝的漢化與胡化等幾個重要問題。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作為漢族政權和東晉的延續,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士族,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因為皇室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宗室血腥事件時常發生。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到南朝梁的梁武帝及北魏六鎮之亂時,南朝國力逐漸追上北朝。南朝陳的陳文帝完全統一南朝時,南朝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御北朝。北朝則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朝代,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至北周的朝代變遷,形成團結的貴族關隴集團,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亂而衰退的北齊,而漢族也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力,逐漸占據統治地位及主體,也為后來的楊堅建隋打好了基礎。
東晉政治形成門閥輪流執政的局面取決于兩個基本條件,即皇權不振和士族專兵,但在東晉晚期皇權開始復蘇,士族逐漸缺乏足夠的力量來制衡皇權,士族對于軍隊的掌控轉移到寒族將領手中,一旦強力君主出現,軍權回歸皇室,門閥政治必然終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過程中,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各少數民族政治、經濟、語言、風俗習慣、教育等方面的漢化和漢族在生活習俗方面的胡化。民族的同化總是雙向進行的,胡人漢化的同時,就是漢人胡化。無論漢化還是胡化,都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在民族交往與沖突十分頻繁的北朝,胡人的漢化與漢人的胡化很富有代表性。
2018年新年第一講將于1月6日開講,講座進入“隋唐五代”時期,具體講座信息請關注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微信公眾號或登錄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網站和東城社區教育網查詢。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