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正創新·融合超越——北京大學院校研究國際研討會舉行
2018年6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學院校研究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拉開帷幕。本次會議以“守正創新·融合超越”為主題,借鑒國際院校研究經驗,探討中國院校研究的改革與發展。會議由北京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共同主辦,會期兩天。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朱紅副教授主持。
朱紅代表組委會對與會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回顧了北京大學教育研究中心8年的發展歷程。朱紅提出,北京大學院校研究國際研討會的召開旨在搭建學術性的分享交流平臺,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院校研究創建我國高校科學的管理決策機制。她希望,能夠與國際性同行交流中國院校研究的本土經驗,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作出貢獻。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高松院士代表學校對與會學者專家表示歡迎。他指出,院校研究在學校決策與發展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題為“北京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實踐——融通識教育于專業教育”的主旨報告中,高松回顧了北京大學多年來本科教育改革實踐的目標與途徑,指出通識教育的宗旨是養成健全人格,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即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要使學生有思想力、行動力、學習力,他還提到了北大將通識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一系列做法。高松總結道,北大的本科教育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要提供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提供適合不同志趣學生的教育模式,在專業教育中融入通識教育,建立多樣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體系。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會長劉獻君教授感謝北京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此次院校研究國際研討會的支持。他指出,本次會議是中國院校研究的標志性實踐,將成為中國院校研究的節點。劉獻君發表題為“院校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和未來”的主旨報告,重點闡述了中國院校研究的形成和發展、中國院校研究的未來走向。他指出,中國院校研究以專題和研究為突破口,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將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進行發展。在創新發展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國院校研究在堅實發展的同時,要有更加自覺、科學、有效的戰略規劃,為學生發展創設空間,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建立院校研究共同體。
美國院校研究協會會長克里斯汀·凱勒教授(Christine Keller)在題為“傾聽數據——構建一個以數據為基礎的決策文化”的主旨報告中分享了美國院校研究協會的基本情況、美國院校研究的實踐經驗及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報告中,凱勒強調了數據在院校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院校研究人員要著力推動和創造以數據為基礎的決策文化,將學生納入決策主體,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基礎。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曉宇教授從北大教育研究中心的發展過程、學術研究到行動方案的思考、對未來的展望三個部分作了題為“學術研究與管理實踐的融合:北大院校研究的歷史和未來”的主旨報告。自2010年成立以來,北京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不斷發展壯大,中心的職責是與管理部門開展研究與組織“北大研究”,注重學術研究與管理實踐的結合。陳曉宇介紹了北大研究課題的負責人構成、課題內容、課題評審制度與成果呈送方式,其中,他重點介紹了中心近期的一項重要研究——《北京大學本科教育現狀的發展與展望》,此項研究回顧了北京大學本科教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進而介紹如何推動本科教育改革。陳曉宇總結道,院校研究是一個漫長并且不斷投入的過程,目的是為實踐需求服務,要靠理論和實踐兩條腿走路,需要量化、質性等多方面地研究積累和始終堅持的勇氣。
陳曉宇主持“北大研究”優秀課題頒獎儀式。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王繼民、科學研究部張琰、醫學部程化琴、圖書館崔海媛、人事部林心穎、科學研究部張琰、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王洋洋、學科建設辦公室劉小鵬等負責的八項課題獲得優秀課題獎,高松為上述獲獎課題組代表頒獎。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期間,來自國內外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院校研究與‘雙一流’建設”“院校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和“研究型大學中的教學與科研”三個主題開展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6月24日上午,研討會閉幕式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報告廳舉行。美國院校聯盟——研究型大學學習體驗調查項目(AUU-SERU)負責人羅納德·休斯曼(Ronald Huesman Jr)、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史靜寰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陸根書教授、領英中國公共事務總經理王延平以及經濟圖譜數據科學家Pei Ying Chua分別作主旨報告。
休斯曼在題為“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項目介紹”的報告中指出,SERU(就讀經驗項目)其實是指研究型大學學生學習體驗項目,是一個國際化的非營利性項目,他從該項目的具體測評內容、量表的制作、運作方法以及數據的使用等方面對SERU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并總結SERU是一個院校聯盟,每年都會舉辦年度會議,讓成員大學相互探討提升每所大學的學生體驗,更好地幫助大學改善校園,為各成員大學的戰略規劃提供支持。
史靜寰作題為“院校研究與高等教育質量治理”的主旨報告。史靜寰指出,中國院校研究是在改革開放、擴大院校自主權之后才開始出現的,存在濃厚的以問題為導向、為學校服務的特點,這與美國的院校研究有很大不同。當前的中國院校研究存在著一些發展的困境,首先是強壓力、多目標、弱支持,其次是強功利定位、多政策變化、弱發展性積累。但是,院校研究充滿了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多類型的發展前景。史靜寰還結合清華大學院校研究的工作情況,從學生特質、精神認同、專業選擇、教學互動等方面展示了對清華新生的測評結果,以及清華大學出臺的相應政策措施。史靜寰總結道,現代大學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大學必須把學生的學習問題置于大學機構和高等教育系統治理的核心位置進行考慮,并利用社會網絡建設、國際交流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強院校研究。
陸根書進行了題為“大學環境、學習投入與學生發展:基于研究型大學學生經歷的調查分析”的發言。他講道,該研究采用SERU的調研工具,在西安交通大學進行了4年的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學習經歷進行了嚴謹的分析。陸根書指出,從研究結果方程模型里可以看到,學生的環境因素、學習投入因素和發展因素三者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研究發現,促進學生的內涵發展是研究重點,應當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從學生的角度,促進更多的學習投入,讓學生對課堂環境或學校環境有更加良好的感知,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
王延平和蔡佩穎發表“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基于領英大數據的實證分析”的主旨報告。王延平表示,領英是一個職場的社交平臺,是一個線上實時制作簡歷、實現職場信息互動的平臺,領英的數據能夠深度洞察勞動力市場現狀。蔡佩穎用領英的大數據做案例研究,選取了軟件IT、制造業、金融業、企業服務、硬件網絡這五個行業,發現除了大眾化的學位領域之外,小眾化的領域也存在一定的增長趨勢。平臺上的數據是動態的、橫面的,經過嚴密的分析可以預測未來趨勢。蔡佩穎表示愿意與北京大學進行更深入的合作,繼續該領域的研究。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馬莉萍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對本次研討會主旨報告專家和與會師生表示感謝,并希望在未來北大教育研究中心跟國內外同行攜手共進,實現中國高校院校研究領域的守正創新、融合超越,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凌薇
責編: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