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子監大講堂第184講:北京的廟會與商業活動
2018年11月10日,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84講在東城社區學院開講。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韓茂莉作題為“平民的樂園——老北京的廟會與商業活動”的專題講座。
韓茂莉介紹了歷史時期北京的商業活動。元朝時,大運河接入北京城,大運河沿岸到積水潭一帶就形成了繁華的市場。尤其是積水潭附近,來自江南的絲綢、珍寶、糧食都在這里進行貿易。此外,在北京內城還形成了東市、西市兩個商業區,支撐著人們日常的生活需求。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北京又成為了統一王朝的都城。因為明朝時期北京南北兩個方向的城墻都向南推移,商業區也整體南移,積水潭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北京最繁華的地方變成了官員等候上朝的區域——朝前市。清朝入關之后,為了安全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北京的漢人基本上都被移到了外城,內城則被滿人占據。內城的商業活動也沒有原先那么自由,于是商業中心再次南移,變成了如今的前門一帶。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前門留下了很多老字號的原因。清朝晚期,北京第一個火車站在前門附近建成,前門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再次強化了前門的商業地位。到了民國年間王府井興起,同時增加了很多新的商業中心,這些地方大部分也被保留至今。
韓茂莉介紹了北京的廟會。廟會起源于宗教祭祀。百姓每年在固定的日子里去廟里祭祀神明,龐大的人流量帶來了商機。原先只是賣一些茶水食物,慢慢的就有了各種商品的買賣。因為北京的廟很多,自然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熱鬧的廟會。韓茂莉講述了北京的五大廟會: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白塔寺廟會、土地廟廟會和花市火神廟廟會。這些廟會興起于不同的時間,有些已經衰落了,有些還被保留著。廟會作為一種獨特的商業活動,基本上都處于幾個大的商業中心的空白區,分布得既不集中也不均勻,為北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段趕廟提供了便利。不同廟會的不同趕廟時間也可以反映出當地人口的財富程度和生活狀態。當然,在這五大廟會之外,還有很多小型的廟會,例如北京現在有名的琉璃廠就是廠甸廟會發展而來。但是隨著網購的興起,廟會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即使有留存的廟會也和以前有了截然不同的意蘊,廟會也就慢慢變成了老北京的記憶。(文/外國語學院2017級本科生 余曉云)
下次講座將于2018年11月24日舉辦,具體講座信息課關注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微信公眾號或登錄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網站和東城社區教育網查詢。
編輯:凌薇
責編: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