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樂”“眾樂”翰墨間:北大校友書畫協會書法學習公益班三年美育側記
“學書為樂——北大校友書畫協會首屆書法學習公益班結業作品展”12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二樓展出。五種書體俱全、120多幅守正創新的精彩作品令觀展者紛紛贊嘆:北大創造了一個“書法學習奇跡”。
“了不得!”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書法家崔希亮在現場這樣評價,“很多作品大氣、靈氣,有正氣。這么多零基礎學員,能在三年甚至兩年多時間就達到這個水平,實在令人驚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年來,北大校友書畫協會的公益班順時應勢,以書法為媒,將書寫者的“獨樂”與公益事業的“眾樂”巧妙結合,助力推動高校的書法美育和文化自覺,形成廣泛社會效應和積極國際影響,為新時代注入一股清新的人文風尚。
獨樂之樂——在書法學習中發現更好自己
“學書為樂”,這是宋代歐陽修的名句。本次參加結業展共有45位學員,他們是協會在三年中開辦的15個學習班的700多位學員中的首批結業者。在北大的公益班里,作為個體的學員們享受到書法學習的樂趣。
北大副校長王博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北大校友書畫協會這幾年辦的書法學習公益班成效顯著,在校內、校外,乃至海外舉辦了多次書法展,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九三學社原主席、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說,人們總遺憾地說現在的知識分子傳統文化修養不夠,如今年輕人正在把傳統文化拾起來。他說,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有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傳統,從這次展覽可以看出北大校友書法人兼濟天下的精神,也可以看到國家的進步。
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院士表示,書法學習是辛苦的,但大家在過程中克服困難,從中感到內心的享受和樂趣,對中國古代的文化精華有了更深理解。
北大書畫研究會會長張振國教授說,2016年創立的北大校友書畫協會是全國高校首家此類協會。看到北大校友書法學員的進步成長,“我這個學書老頭兒特別高興,心情無法形容。”他說,北大的書法學習是以學養作基礎的,這次展覽就透出濃濃的“書卷氣”。舊邦新命,繼承傳統,這是北大人的使命。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柯楊教授也是結業學員。她說,自己兩年多前,對寫書法從羨慕、喜歡,到今天的愛不釋手,并獲得樂趣,不僅提高了書寫技藝,更提高了文化修養。她說,我們這一代人在傳統文化上是缺課的,學書法使自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文化自覺自信。柯楊說,一個民族的藝術如果能傳承幾千年,她一定具有生命力和獨特性,代表了這個民族的理念和性格。這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對保持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十分重要。
作為學術導師,北大校友書畫協會秘書長方建勛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一套教學理念得到了實現。這三年里,他形成了一套教學體系,不僅培養出廣泛的學員隊伍,還使許多優秀學員成長為公益班書法老師。
從“書法小白”到“五體略涉”,學員代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王東輝說出了學員們的共同心聲。書法學習“有意思、不簡單、無止境”,學員兼老師張雯婷在結業感言中這樣說。
“打開了正統的書法之門,學會了入古創新的方法,提高了書法藝術欣賞力。”學員兼老師龍紅放得出這樣的心得。“找到了學書法的正道。”學員兼老師董志說。
“見高山不必仰止,遇浩瀚已敢揚帆。”學員兼老師莫達勇以一幅自創對聯抒發胸臆。
家住天津的校友張艷三年來沒有缺過一次課。“熱愛、有名師、堅持”,這是她的最大學習感悟。通過書法,她感受到深厚博大的中國文化,也覺得自己不那么“輕飄飄”了。
眾樂之樂——助推傳統文化復興風尚
蘇東坡曾說:“知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北大公益書法培訓有今天的成果,是多方共同努力而成。敏銳的觀察者發現,在北大學書法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過個人與一個學校的層面。
北大校友書畫協會執行會長郭俊杰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項事業的成功源于一群人的合作。
北大是在全國高校中倡導書法美育的先行者。從提倡“美育代宗教”的老校長蔡元培,到現代書法史上有名的沈尹默,北大書法美育歷史悠久。在北大校友書畫協會公益班創立之前,北大也有一些書法研究機構,但教學理念、運作方式都與此不同,學員群體的廣泛性更不可同日而語。北大前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說,老師教得好,學生很努力,校方、教工、學生、校友,以及社會各界多方努力,形成合力,形成一個“書法社區”。
立足校園,輻射社會。幾年來,這個“書法社區”已經在北京高校內外乃至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作為中國高校教育重鎮,尤其是人文教育重鎮,北大目前也在與中國書協積極合作,推動書法進課堂。而北大人文精神的深厚積淀和公益精神也在影響和吸引越來越多的志愿者。
來自黑龍江七臺河的校友姜盾三年來,不遠千里堅持上課,他已經在自己的家鄉辦起書社,在當地傳承自己從北大學到的書法技藝和人文精神。還有不少學員也已在從事公益書法教學。
除了國內運作,在書畫協會推動下,北大書法近年來更多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朱青生教授從世界文明格局版圖中講述了中國書法的位置。他說,國際藝術史界最新觀點認為,中國書法與古希臘繪畫代表了兩種藝術道路,一是西方對現實的模仿與再現藝術,另一方面是以人心表達、意境寄托來表達人類存在的意義。從這一點來說,書法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全人類的文明。
三年來,北大校友書畫協會在校方支持下,走進了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埃及開羅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櫻美林大學、武藏野大學、工學院大學等多家海外大學的孔子學院,展開書法文化交流,不少作品被收藏。
作為創立北大校友書畫協會的重要推動者,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認為,北大書法眾樂的“秘方”在于:公益與傳統。這位法學家說,書法班從成立之初就是免費的,這是其聚人氣、有感召力的重要原因。協會的成員都是志愿者,主動貢獻財力、精力和專業。從學習方法上,這個書法班堅守傳統,先學古人,再找自我。這也是其吸引人的原因。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堅持”,周其鳳這樣說。“只要堅持,就會吸引人來幫助你。”結業學員張敏表示。“貴在堅持,這次首屆結業展只是一個新起點。”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助理、結業學員倪宇潔說。
從某種角度上說,北大公益書法學習是向堅持者致敬。學員們紛紛表示,他們對書法的熱愛與傳承不會停步,將把這項具有中國文化獨特氣質的標識符號不斷傳承傳播。(文/劉麗娜)
編輯:白楊
責編:麥洛
課程: | * |
姓名: | |
手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