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過多地向外追求,內修才是根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絢麗的色彩、優美的音樂、鮮美的滋味、縱情聲色的冶游、放蕩不羈的生活、舉世無雙的異寶都能愉悅人的各種感官,不斷刺激人的欲望膨脹。然而過度地放縱就必然導致迷心亂性、喪失自我,表現在外就是感官功能退化,再也享受不到自然生活的真趣。因而智者只求滋養身體、適當怡情,而不外求富麗堂皇、窮奢極欲。只有去除迷心亂性的根源,才能從清靜自然的心態中獲得長久的平安喜樂。
怎么理解“為腹不為目”呢?
這里“為腹不為目”的意思其實與第三十八章的“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和第七十二章的“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處,從“道”的角度來看是一脈相承的三個分支,所以老子才會在這三段話后都放上一句似乎是“蛇足”的“故去彼取此。”——其實這是一個標簽。
這樣就好理解了,“為腹”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那個“腹”的意思。它的含義一樣可以擴展到處世的“處其厚”和“處其實”上,也可以擴展到為人的“自知”和“自愛”上。
老子舉了五個“為目”的反例,這里的“目”當然不是只指“眼睛”的意思,否則除了第一個例子,別的就都不是“為目”了。
“目”只是從“眼睛”這個意思延伸出去的相同象,眼睛是向外看的,它是六根之一,看到的“五色”是六識之一。因此“為目”的意思就是向外探索的意思。
人們通常都會認為親眼看到的東西才(就)是真實的,所以有“眼見為實”這句話。事實上,“眼見”在很多場合根本就不能“為實”,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眼睛會被光的折射欺騙。缺乏智慧的“眼見”是不足為恃的。始終根據“眼見”來作出判斷會越錯越離譜的,更不用說還有缺乏心靈修養的“眼見”所產生的欲望也會使“眼見”更加遠遠地偏離實際真相。
余下幾個例子也是這樣的,都是“為目”,都是向外探索,而且還是帶了很濃烈的欲望在向外探索,因此,結果只能是“目盲”——不一定是真正地瞎眼,而是真相就明明白白地放在你眼前,你也“看”不見。
“為目”,這種向外探索的方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片面的,它只能作為我們了解、認識宇宙的輔助手段,它的立足點在于不停變幻的“有”的基礎上的,因此,它做到最好的境界也不過是永遠追著真理(真相)的尾巴在跑。所以,它的特點就是永遠能把“過去”——既成事實說得很“明白”——自圓其說,但對未來、未發現的、新生事物則一無所知,措手不及。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現代科學”就是走的“為目”的路。
現在來看看“為腹”。“為腹”一樣可以從“腹”來開始說。從易經的卦象上來說,“腹”是“坤”卦——柔順而向內。從人體的生理位置上說,“腹”位于人體的中央、內部。“腹”的功能主要是“運化”。
“腹”是“其軟如綿”的,但有一定修為的人也能讓它“其堅勝鐵”。“腹”是宜“厚”宜“實”的,對于人體來說,“腹”厚實“腰”才能堅實,真正的大力士、武學高手都是“腰”力過人之輩。“腰”力是“腿”力、“足”力、“臂”力、“腕”力、“拳”力等的根基。可以說一身之氣在腹,一身之力在腰。有沒有“氣力”,就看腰腹。
而內修最重要的就是“腹”。“氣海”和“丹田”都在“腹”上,“腹”式呼吸也是內修所特有的先天呼吸方式。從宇宙中吸收來的“氣”大部分都聚集在“腹”上;“丹”和“元嬰”等等也都從“腹”部產生;每一個人都從母親的“腹”部開始他(她)這一世的最初一段歲月等等。可見,“腹”是人體一切“生機”、“元氣”的根源。
內修為什么能駐容顏、強筋骨?為什么能返老還童?好象很玄妙,其實就是把腹部所藏的那部分最初從母體處得來的“先天之氣”的流失速度變慢些,再想辦法通過一定的途徑把“后天之氣”轉化為“先天之氣”,使“先天之氣”回復到“嬰兒”甚至是“胎兒”的生氣飽滿、和氣充盈的那個狀態。
與“為目”的向外進攻式不同,“為腹”是向內自守式的。“為目”是挑戰式的,“為腹”是和平式的。“為目”是以“有”作為對象的,“為腹”是以“無”作為對象的。以上種種都說明了“腹”的特性是向內的。因此,“為腹”就是向內探索的意思。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其實也是在說“內”與“外”的關系。“自知”,是對內要有自己的意見、主見;“不自見”是對外不要拘泥于、固執于自己的見地。“自愛”是對內要有自尊自重的獨立人格,“不自貴”是對外不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貴,也尊重他人的人格。
我們祖宗所推崇、信奉的東方文明,就是“為腹”的文明。它是講“內在修養”的,是講“自省自律”的,是講“精、氣、神”的,講“天人合一”,是講“內圣外王”的,是講“以德服人”的,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于情于理,都應該保守住這個“為腹”之道,用以造福自己、家鄉、民族、國家和人類。
- 上一篇:何為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 下一篇:少一些欲望,少一些鋒芒,全身遠離傷害